top of page
打譜

古琴曲譜從唐代至今仍存有的琴譜共有三千多首,去除重複的仍有八百多首,但透過口傳心授,流傳至今的不超過百首,其餘的必須透過彈奏琴譜重現。


但因古琴譜的特色是沒標註每個音的時值,故重現琴曲的工作幾乎是一種再創作,不同人重現相同曲譜,常產生很大的差異。正如相同的食材可以作出不同的料理。
 

透過彈奏琴譜重現琴曲謂之打譜。

尷尬的十二平均律

為何管絃樂團一般的編制沒有鋼琴?因為鋼琴的音高是固定的,無法挪移。

十二平均律在常用的三和絃中,是無法完全和諧的。尤其是大三度差十四音分。
挪移十四音分,管樂可靠角度及氣流移動,弦樂更沒問題,只有鋼琴完全沒輒。
所以十二平均律,是一種為了方便轉調,而犧牲和聲的律制。

專業琴家與文人琴家

專業琴家者手多於心,文人琴家者心多於手。
有手無心,童子讀經。有心無手,不知所云。
心手合一,然後文質彬彬,彈琴最終境界也!

音樂與繪畫

繪畫是靜態的,畫面整體明確,故必須注意布局及構圖。但一般都失之於細節的太過隨便,以及手法的太過不足,尤其是中國的水墨畫。


音樂是動態的,當下細節明確,故一般都只聽到細節的處理。但大都失之於整體的破碎,以及沒有起承轉合的樂思,尤其是標題音樂的古琴。

甚麼是音準

只有好不好聽,,沒有音準不準的問題。


所謂的音準,必須先有一標準。如果以泛音自然音階為標準,則十二平均律是不準的。如果以十二平均律為標準,則自然音階及五度相生律是不準的。
 

大三度的距離,五度相生律是最大的。十二平均律次之,自然音階最小。我們取音時,當只考慮哪個距離音樂最好聽,而不在意用哪個律。

什麼是藝術

人為的美感呈現稱之為藝術。
藝術是必須能夠再現的,否則是老天附體參與的。
當你充分掌控創作時思緒及手法的流程,你必然是能夠再現的。
藝術是必須有思惟的。
他人書畫的臨摹,或音樂的再現都只是技藝而已,除非是另有風格的呈現。
同樣的,只有標新立異,沒有任何思惟立意的作品,亦只是一種遊戲而已。

文字語言與音樂語言

文字語言是抽象的,但因它的意義是經過定義的,也就是約定俗成的。透過學習人們就能熟練的表達以及了解他人的表達。


音樂語言也是抽象的,但無約定俗成。


人心對音樂的感受是天然的,尤其是律動,人們只要聽到規律的節奏就會自然的搖擺起來。
 

音樂語言可包括旋律、輕重緩急、律動、音色在人們心中所造成的感受。
 

但因人們不以音樂語言溝通,也沒共同定義過,故相同的音樂對人們常有不同的感受。
 

理論上文章所能呈現的抒情、寫景、敘事,音樂也都能夠。只不過文章的媒介是文字,樂章的媒介是音樂。

神奇秘譜的調稱

宮商角徵羽五調,皆正調調音。
其他須調絃者,皆另有調名。

如:緊五絃者蕤賓調,緊二五絃者楚商調。

宮調,正調調音。相對音階5612356,三絃為1,收一三絃七徽泛音
商調,正調調音。相對音階1245612,一絃為1,收一六絃七徽泛音
角調,正調調音。相對音階5612356,三絃為1,收七絃六二按音及三絃七徽泛音
徵調,正調調音。相對音階2356723,四絃為6,收二四絃七徽泛音
羽調,正調調音。相對音階5612356,七絃為6,收二七絃七徽泛音

琴歌與琴曲

有詞的稱之為琴歌,以文字語言呈現其意涵,音樂只是隨著語言的腔調而進行。
 

無詞的稱之為琴曲,如同文章一樣有標題,以音樂語言鋪陳其情境,可寫景,抒情,亦可敘事。
 

琴歌意涵的載體是文字語言,琴曲意涵的載體是音樂語言。

吾日三省吾身

彈琴時是否心無雜念
酒後言行是否與平常如一
夢中是否清醒
彈琴,喝酒,睡覺是吾每日必作的三件事

現代版的混沌開竅

南海之帝為倏,北海之帝為忽,中央之帝為混沌﹔
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,混沌待之甚善﹔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﹔曰:

「人皆有七竅,以視聽食息,此獨無有,嘗試鑿之。」

日鑿一竅,七日而混沌死。

《莊子・應帝王》

絲絲入扣的笛聲,氣韻流動的三絃,融合管絃的笙簧。
擴增為熱鬧的民樂伴奏,加上隨意拈來的,不搭的過門。
柔美、悠雅、細膩的崑曲唱腔,終將因之而變易。
此為現代版的混沌開竅。祈望南管切勿步其覆轍。

        瞎子摸象

幾個瞎子摸象的身軀,各自以為摸到的是大象的整個形狀。
宇宙是無限的,我們同樣也無法窺其全象。

我們只能以當下的立場與角度,以當下論當下。

   混淆視聽新解

現代人喜歡去看音樂會去聽音樂會時友人常以為我睡著了,其實我是專注的閉目聆聽。


有一古琴老師,某日接到一電話,從對方傳來一甜美聲音:「老師您是否有教古琴?」

「有的!有的!⋯⋯那我到車站接妳。」老師到車站後眼睛四下搜尋,怎麼就是找不到像似要學琴的美女,過一會兒,身後一甜美聲音:「您是古琴老師嗎?」轉身發覺是旁邊一老婦在跟他說話。

「呀!原來是妳啊!⋯⋯」
 

音樂的好壞是用聽的,人的美貌是用看的!

但識琴中趣  何勞弦上聲

《晉書・隱逸傳・陶潛》記載說陶潛「性不解音,而畜素琴一張,弦徽不具,每朋酒之會,則撫而和之曰:『但識琴中趣,何勞弦上聲。』」


「但識琴中趣,何勞弦上聲。」可解釋為只要心中能感受到彈琴的趣味,沒有弦上的聲音亦無妨。


但也可引伸為:如果心中不能感受彈琴的趣味,那麼弦上的聲音亦沒有意義。


至於陶淵明會不會彈琴,附上兩首他的詩作,大家各自去判斷。


衡門之下 有琴有書 載彈載詠 爰得我娛

《笞龐參軍詩》
 

藹藹堂前林 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 回飆開我襟 息交遊閒樂 臥起弄書琴

《和郭主簿詩二首》


註:《晉書》,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,唐房玄齡等人合著,作者共二十一人。

音樂的三層次

首先是純粹的音樂本身
包括:節奏、音高、音色、強弱、速度、曲式


其次是能使人們感受到的情緒
如:優美的、快樂的、憂傷的、雄壯的、柔和的、寧靜的、搖曳的

 

第三層面是畫面、情景、情境
使用音樂手法、音樂語言令人們感受到畫面、情景、情境
有如文章之可:抒情、寫景及敘事

bottom of page